本來寫這篇只是想了解AIM-9M和AIM-9P-4的前控制面外型差異,並紀錄一下AIM-9X的發展現況而已,沒想到資料愈看愈多,就乾脆寫成家族簡史了!


全系列外觀比較圖:


全系列演變圖:


AIM-9系列起源於1950年代,由當時的美國海軍武器中心(US Naval Weapon Center)提出計畫,目的是研發一追熱飛彈,提供海軍戰鬥機攔截敵方轟炸機。

AIM-9A是原型彈,初次試射為1953年,而正式服役的次型則是AIM-9B,最大射程約4.8km,極速1.7馬赫,於1956年首先佈署於海軍航空母艦Randolph號上VA-46中隊的F9F-8美洲豹(Cougar)戰鬥機。


Grumman F9F-8 Cougar



繼AIM-9B後,美國海軍持續改良其缺點,產生了AIM-9D\G\H等次型,形成海軍型AIM-9家族,此三個次型最大射程約18km,極速約2.5馬赫。在外型上,AIM-9D採用卵狀(ogival)低阻力鼻錐罩,並使用氮氣冷卻系統來冷卻PbS偵測元件。在越戰中,大部分美國海軍的MIG-17、MIG-19的擊落紀錄都是由AIM-9D\G次型所創下,而後期則是由AIM-9H型所主導;此次型將原來的真空管改為半導體電路,以增進其在航母上的穩定性。


由上而下: AIM-9B, AIM-9D, AIM-9C



此外,AIM-9C也是美國海軍為了改善AIM-9B缺點而延伸的次型,有趣的是,它是半主動雷達導引(SARH)飛彈,於1965-1967年間生產了1000顆,可惜它並沒有獲致成功,剩下的庫存約有700顆左右,在1986-1990年間被Motorola修改為AGM-122A(Sidearm)反輻射飛彈,提供給美國海軍、AH-1和AH-64拿來打地面雷達或防空飛彈,在庫存消耗完畢後也沒有再生產,其角色也被能力更強的AGM-88 HARM所取代。


AGM-122A





於此同時,美國空軍也將AIM-9B改為AIM-9E\J\N等次型,形成另一個空軍型AIM-9家族

在外型上,AIM-9E則採用錐狀(conical)低阻力鼻錐罩,並利用帕爾帖效應(Peltier effect)的熱電冷卻系統來冷卻PbS偵測元件。AIM-9J則增進了速度和最大射程,使其機動力和空戰能力有顯著的提升。AIM-9N則繼續由AIM-9J改良而來,重新設計了其主要電路板,增進其偵測效能,約生產了7000顆,主要為外銷用。

至於AIM-9F,事實上它只是AIM-9B的歐洲量產型,由德國的BGT製造,採用了新的二氧化碳冷卻器和新的鼻錐罩,於1969年開始服役,約生產了15000顆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[AIM-9L/M]


1971年時,美國海軍與美國空軍決定共同開發性能大幅提升的新型AIM-9L,此次型是由AIM-9H改良而來,主要改變為: 

1.偵測元件由PbS改為InSb--由於InSb對於紅外線波長的敏感度提高,因此才使得AIM-9L成為響尾蛇系列的第一顆全方位追熱飛彈,而不限於只能追蹤敵機後半球,也不再被雲層及地面反射的背景紅外線訊號所干擾。

2.前控制翼改為雙三角翼,提高機動性。

3.增加主動雷射近接引信--以GaAs固態雷射發射脈衝光束,搭配Si光電二極體來接收反射訊號以觸發彈頭,如此可有效地抵抗電子反制及干擾。


AIM-9L 彈頭段



AIM-9L




而AIM-9M則是AIM-9L的小改,增進了其反反制能力,並採用低煙火箭發動機以降低可視度,避免被敵機飛行員發現。此型號在波灣戰爭後期大量部署,同時也成為西方國家戰機主要的近戰格鬥用武器。 


[AIM-9K] 

AIM-9K是美國海軍原本要獨自研發取代AIM-9H的次型,但後來因為加入了美國空軍的AIM-9L共同開發計畫,因而取消了此型的發展計畫。


[AIM-9P] 

AIM-9P仍屬於美國空軍的AIM-9家族,由AIM-9J/N改良而來。主要開發目的為外銷給買不起、不需要或無法獲得AIM-9L/M次型的美國盟邦。此次型於1978年開始服役,雖然說是外銷為主,但也有不少在美國空軍的庫存裡。 

此次型本體設計主要仍與AIM-9J/N相同,但還有些許小改良:  

1.AIM-9P-1引入DSU-15/B AOTD雷射近接引信。
2.AIM-9P-2加上新的低煙火箭發動機。
3.AIM-9P-3則又多了改良的導引控制段和新的彈頭。
4.AIM-9P-4增加了使用部份AIM-9M科技的全方位尋標器(ALASCA)。
5.AIM-9P-5提高了紅外線反反制(IRCCM)能力。


AIM-9P 彈頭




[AIM-9S]

AIM-9M的閹割版,缺少了新的紅外線反反制系統,主要用途也是外銷用。台灣就購買了三百多枚,裝載於空騎旅攻擊營的AH-1W眼鏡蛇攻擊直升機上。也有資料顯示,AH-64除了空射型刺針之外,也可掛載此型飛彈,以提供基本的自衛需求。


[AIM-9R]

AIM-9R算是AIM-9系列最後的改良次型,它最大的革命性改良就是使用256x256 InSb 焦平面陣列(FPA-Focal Plane Array)成像尋標器,其原理類似現代攝影機上的CCD,其瞬間視野比傳統的網格式尋標器還大,因此可利用其獲得的紅外線影像的亮暗對比來分辨目標和背景,以提高在白天偵測與追蹤目標的能力,並提高反反制能力;此種特性與小牛飛彈的TV影像追蹤非常類似,但在1992年後因為國防預算的刪減而取消其生產計劃。


[AIM-9X]

1980年代美國國防部試圖研發取代AIM-9系列的新型短程空對空飛彈,於是與歐洲提出了ASRAAM計畫,但後來卻因故取消。接下來在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,仍有不少相關的短程紅外線空對空飛彈計畫持續進行。 

1994年開始,修斯(Hughes)和雷神(Raytheon)開始競標新的AIM-9X計畫;雖然最後在1996年12月由休斯得標,但雷神後來卻併購了休斯飛彈部門,於是雷神現在便成了AIM-9X的唯一生產製造商。 

AIM-9X於1998年開始試射,最大射程估計可超過40km。美國空軍於2003年11月達到AIM-9X的初始操作能力(Initial operation capability),而且於2004年5月開始批准AIM-9X正式量產。

2005年第一季,雷神宣佈已遞交1000枚給美國海軍與空軍,到2006年四月為止,也已經外銷443枚實彈和153枚訓練彈到國外,包括波蘭、丹麥、南韓、瑞典、土耳其、芬蘭、沙烏地阿拉伯...估計外銷訂單會在5000枚以上!

而AIM-9X主要仍是由AIM-9M改良而來,主要改變為:

1.縮小的四片固定式前翼和全動式尾翼,以使空氣阻力更低、外型更緊實,也更適合塞到F/A-22或F-35等隱形戰機的武器艙裡。

2.使用燃氣舵(jet-vane steering system)提高飛彈的機動性,成為更具威脅性的可偏軸線攻擊近戰格鬥武器!

3.引入AIM-9R的技術,尋標器採用128x128 InSb 焦平面陣列。


AIM-9X



附註1:台灣中科院自行研發的天劍一型飛彈,外型上接近於AIM-9L/M型,但在反反制能力上可能只有9L的程度,還不到9M。
附註2:目前台灣服役中的AIM-9系列主要以9M和9P-4次型為主;由F-16搭配AIM-9M,而IDF和F-5E則搭配早期購入的AIM-9P-4。



[參考資料]
1.
The Sidewinder Story
2.FAS AIM-9
3.Directory of U.S. Militaand Missilesry Rockets :Raytheon AIM-9
4.Ogive
5.維基百科 - 響尾蛇飛彈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